基层治理夯实平安基石
四川省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,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
□人民日报记者徐隽
网格员巡防、村(居)委会监督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、孝德文化传承……近年来,四川省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,推动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融合,不断夯实平安建设的基石。2017年,四川全省刑事犯罪数量同比下降21.5%,群众安全感达到94%。近日,记者来到四川成都、德阳、雅安、凉山等地,实地调研采访基层平安建设。
种好基层群众自治“责任田”
身着统一制服,手持执勤棍,每晚10点到次日凌晨4点,5名网格员在民警的带领下开展治安巡逻,在黑夜里守护千家万户的安全。
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曾经面临复杂多元的治安形势,“两抢一盗”、吸贩毒等违法犯罪多发。从2013年起,西昌市建立了“市、乡、村、采集点”四级网格服务管理体系,把全市划分为1441个网格,发挥网格员的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作用。
今年1月24日,西昌市月华乡的网格员在巡逻中发现可疑人员,及时报警并协助抓获了3名盗窃高铁工程物资的人员。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。网格员群防群治使犯罪空间进一步压缩,刑事案件、治安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,去年下半年,两抢案件同比下降69.6%,2017年底,在全省群众安全感测评中,西昌市排名上升了72位。
除了巡逻防控,网格员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。今年3月10日,网格员在走访中了解到,小区部分业主对停车场收费标准不满,将车直接停在停车场出口处,其他业主意见很大。接到报告的东城街道办春城社区立刻协调派出所、业委会、车主代表和物业公司座谈,参照周边小区调整停车费标准,避免了冲突发生。
为创新村(居)务监督自治机制,西昌在全市设立284个村(居)务监督委员会,每个村(社区)配备3到5名成员,由市财政承担办公经费、工作报酬。村(居)务监督委员会参与重大决策,监督审核财务收支,监督建设工程项目,监督各项惠民政策落地。
“种好基层群众自治‘责任田’,是平安建设、社会治理的应有之义。通过群防群治,织就牢固的平安之网;通过网格化建设,拓展党委政府工作触角,打通联系群众的‘最后一公里’。”西昌市委书记李俊说。
四川省依法治省办、民政厅还探索党支部(党委会)核心引领、代表会提议、理事会协商、监事会监管、股东会经营的“一核四会、合作共治”新型乡村治理体制,制定落实村民议事、民主听证、民情恳谈、民主质询等10项制度,创新成立村“三资”管理公司、义务巡逻队、“三留人员”关爱小组,解决村民管理难、难管理的问题。
筑牢基层依法治理“压舱石”
雅安市石棉县,是原四川石棉矿老工业区所在地。石棉县委书记苟乙权介绍,芦山地震后,城镇住房重建集中区也位于这里,社会治理面临许多难题,破解难题的法宝便是厉行法治。
重建工作纷繁复杂,雅安市委和石棉县委坚持分析问题从“法治”理思路,制定政策从“法治”找依据,解决问题从“法治”谋手段。在重大决策前,将合法性审查作为前置条件,将部门论证、公众参与、专家论证等9项内容作为必经程序,还聘请法律顾问团,为项目业主、施工企业提供法治支持。
雅安市地震灾后重建期间对1180件重大决策事项进行风险评估,对24件暂缓或不予实施。有了法治护航,重建工作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被降到最低。记者看到,大渡河畔,石棉县广元堡社区,集中安置房错落有致、宁静和谐,原四川石棉矿的老办公楼被改造为石棉矿博物馆,供居民和游人参观。
尝到了法治甜头的石棉县,大力开展法治宣传。在广元堡社区,法治长廊公开栏、LED显示屏、微信公号、微信群等成为普法新阵地,群众可以便捷获得与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。采访中,不少群众告诉记者,平安和法治密不可分,只有形成“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”的法治良序,才能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、预防刑事犯罪、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。
“德阳公安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全警动员,周密部署,精准打击,截至目前打掉恶势力团伙4个,抓获犯罪嫌疑人37人,破获涉黑涉恶案件23件。依法打击黑恶势力,消除了安全稳定隐患,赢得了群众的信任。”德阳市委副秘书长、依法治市办主任孙成斌说。
为筑牢基层依法治理“压舱石”,四川依法治省办、司法厅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、进农村活动,截至目前全省村(社区)配备法律顾问4.3万余人,培养“法律明白人”48万余人。
用好基层以德治理“润滑剂”
仲夏的成都平原,暑气袭人。从成都市区驱车50多公里,记者来到一座有近300年历史的村庄——金堂县五凤镇金箱村。小桥流水、绿荫掩映,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是我国著名哲学家贺麟的故居。“三百年带经而锄,十四代耕读种德”,以诗礼传家著称的贺氏家规家训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。
金堂县委县政府深入挖掘家风故事,推动家风建设,以家风促党风淳民风。在五凤镇小凤村,党员干部首先晒出了自己的家规家训,请群众监督。随后,周围群众纷纷效仿,归纳出自己的家规家训。小凤村两委为120户居民统一制作家规家训公示牌,互相借鉴互相监督。“蒋玉和家训:不以一眚掩大德,不以好恶立言行”“郭虎成家训:积谷防饥,积德防老”……一个个接地气、有内涵的家规家训,形成了对居民的道德约束。
“有的居民吵架斗嘴,我们上门相劝,指着他们晒出的家规家训,一条条对照,还没讲完,居民就认识到错误,互相赔礼道歉。德治在平安建设方面发挥了润滑剂的作用。”五凤镇党委书记唐明说。
同样注重发挥传统文化引领作用的还有德阳市。作为“姜诗孝亲”“涌泉跃鲤”“安安送米”典故的发源地,德阳发挥“二十四孝”传统文化的作用,滋养家庭这一社会治理的基础细胞。弘扬孝德文化,促进家庭和谐和睦,减少了大量家庭纠纷,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,从源头上预防了大量刑事、治安案件的发生。
记者还在西昌市安哈镇了解到,镇党委政府通过发挥村(居)规民约、村(居)民议事会、红白理事会、道德评议会、禁毒禁赌会“一约四会”作用,完善道德激励约束机制,依法遏制铺张浪费、比阔斗富等陋俗恶习。
目前,四川已建成全国文明村镇234个,全国文明家庭14户。基层以德治理能力得到提升,乡村诚信文化和城乡社区公德、邻里和德、家庭美德、个人品德建设深入推进,为平安建设注入强大动力。
“平安建设根子在基层治理,关键要素是基层党组织领导,基本前提是多元合作共治,重要功能是化解风险矛盾,根本目标是增进群众福祉。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、基层政府主导作用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、社会力量协同作用,构建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、法治保障的基层治理体系。”四川省委副秘书长、依法治省办主任杨天宗说。(原载2018年6月20日《人民日报》) |